首頁 > 科研動態
如何避開常見的錯誤寫出高質量SCI論文?
在國際學術期刊,甚至高水平SCI, SSCI等收錄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是每位研究人員越發期待的事情,連續發表質量好的論文可以為你在國際上積累聲譽,申請拿到重點基金項目。
在論文寫作時,如何避開常犯的問題寫出高質量文章呢?賽迪特小編今天在這分享一位荷蘭科學家Blocken教授提出的十大建議及解釋:
1. 不去閱讀和理解相同領域內的文獻
剛步入科研不久的小青椒或博士生,有可能沒有及時跟蹤相同小領域內的最新研究,導致重復做研究,讓論文顯得沒有價值,從而浪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除非前人的研究不完整,那么你的研究還能起到補充研究的作用,但是“創新”的價值卻大打折扣了。
2. 偷懶和抄襲
這比不閱讀文獻更可怕,直接抄襲別人的成果,移花接木,以此作為自己的成果。即便一時不能被發現,長期以來,幾乎一定是會被發現的。這不僅涉及學術道德問題,自毀前程,而且涉及侵犯版權。后果很嚴重,看官需切記。
目前有些期刊已經設置了“查重”的關卡,比如需要通過Crossref Similarity Check(http://ww w.crossref.org/crosscheck/index.html)審查。類似像Elsevier出版商,如果發現抄襲,則會在“抄襲”論文的每頁上印上紅色的“Retracted (撤回)”,再加上一條抄襲的官方通知。
3. 文章結構不全,缺胳膊斷腿
以下的內容是審稿人期待看到的:最新研究進展概述;目前的研究不足;明確論文的創新點/目標/范圍;完善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結果討論;結論。如果結構不完整,就讓熟悉完整結構論文的國際審稿人很迷惑。
比如,實驗方法描述不完整,審稿人就會懷疑別人無法重復你的實驗。如果你沒有討論結果,就會讓人覺得得出的結論缺乏深度。
4. 不尊重別人的研究成果
雖然論文需要“創新點”,但是幾乎任何一個想法的往前推進,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很難不去引用或評價前人的研究。
如果為了刻意突出自己研究成果的領先或者原創,而貶低別人的研究成果或根本不引用相關的文獻,或者為了幫好朋友,而高估你朋友的研究成果,則顯得不合適、不地道,在國際同行中你的聲譽就會下降。
5. 高估自己的貢獻
為了增加自己論文的價值,而高估自己的貢獻,不真實客觀地分析結果和不指出研究的不足,概括地說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好,更深入,或能更廣泛被應用等,都是會讓審稿人覺得分析不夠嚴謹而顯得文章輕浮。
其實,在科學長河中,對某個問題有一點點推動就已經是很大的貢獻了。
6. 表達模糊和缺乏一致性
表達不具體,該寫出細節的地方不寫,就會出現邏輯上不通,讓人很難貫通理解上下文意思。英文思維強調寫實,而中文思維強調寫意,所以不注重清晰又具體的描述,一定會被挑出毛病。
另外一個大毛病就是用詞不一致,包括在前后文單詞的大小寫不一樣,同一單詞要表達的意思不一致,用不同單詞表達同一個專業意思等。
7. 缺少合適的引用前人研究
特別在前沿和討論中,經常需要陳述某一觀點,比如 “It was shown that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is type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ments was consistently below 10%”。忘記引用或者故意不引,都不合理。
8. 較多的主觀評論
客觀表達是科學論文的基本要求,因此過多的用主觀詞,會導致學術表達不夠準確,因為主觀詞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比如,實驗誤差在20%內,在某些情況是非常大的誤差,但有些情況卻是可以接受的。
即便是同一情況下,審稿人,讀者和作者都會有不同的判斷標準,因此主觀詞有時會讓審稿人反感,認為結論不準確。
9. 英語寫作差,語法、拼寫、圖表等不注意
要知道審稿人的時間多寶貴,而且是義務勞動,所以千萬不要想著審稿人會幫你改語言寫作。
同時,如果你都不重視寫作,可想而知審稿人也會認為你不認真對待工作,研究工作可能就是不精確、不嚴謹。寫作差是讓審稿人對論文失去信心的最快方式。
10. 無視審稿人和主編的審稿意見
的確,去反駁審稿意見的確沒有放錯,但是過多的反駁會顯得不重視審稿人意見,除非人家的確就是錯誤評論。
另外,很多專業審稿意見是為了讓你提高論文質量,如果忽視這些寶貴意見,自然就是不想提高論文質量。如果想盡快讓論文被接收,還是好好準備一份詳細的回復稿吧。
中科啟帆醫學編譯是醫學領域高端科研服務平臺,專注于,SCI論文翻譯,SCI論文潤色,SCI論文投稿評估,科研服務,生物醫學領域研究,科研課題設計,開課報告等服務,協助廣大醫務工作者順利完成基礎醫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