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研動態
《柳葉刀》:攝入更多脂肪竟能降低死亡率! 是時候給脂肪正名了!
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酸會導致更高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低脂的飲食結構更加有益于我們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到,脂肪攝入量應該占每天總能量攝入的30%以下。低脂的飲食結構更加有益于我們的健康,這是多數人一直以來信奉的飲食觀念。
不過,《柳葉刀》雜志刊發的兩項研究報告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和漢密爾頓健康醫學醫院的研究人員根據一項歷時10年、由超過13.5萬名受試者參與的大型流行病學研究指出:
與脂肪攝入量較低、主要通過碳水化合物獲取能量的人群相比;
適當提高脂肪攝入量,不僅沒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反而降低了總死亡率。
在這項研究中,13.5萬名受試者分別來自18個國家。
包含了低收入(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津巴布韋)、中等收入(中國、巴西、馬來西亞、波蘭、南非等)及高收入國家(加拿大、瑞典、阿聯酋)。
研究人員向受試者詢問其飲食結構,并對所有受試者進行了平均時長達七年半的跟蹤調查。
研究人員發現,與脂肪攝入比最低(脂肪攝入量占總熱量的平均比值為10.6%)的人群相比,脂肪攝入最高(35.3%)的受試者總死亡風險要低23%。
兩類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發病、死亡率則不存在顯著差異。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飽和脂肪酸,上述趨勢同樣成立。
而且,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量較高時(占總能量的13%),中風發病率有著顯著下降。
另一方面,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則對健康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當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超過總能量的60%時,受試者的總死亡率開始呈現顯著升高的趨勢。
這個研究結論也解釋了,在南亞等脂肪攝入量較低,但飲食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地區,為什么會出現較高的死亡率。”
上述結論在很多人看來頗具顛覆性, 對脂肪攝入如何影響臨床癥狀的傳統觀點提出了質疑!
由這項研究又得到了另一個結論,研究討論了水果、蔬菜及豆類攝入量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
根據多數膳食指南的建議,此類食物的每日最低攝入量在625克以上,而一些果蔬在中、低收入國家價格較高。因此當地居民難以承擔起600多克的果蔬、豆類。目前,全球的果蔬、豆類日均攝入量多在375~500克之間。
《柳葉刀》雜志還發表了一篇評論,認為這項研究“挑戰了健康飲食的定義,但關鍵問題并沒有解決”。
在這篇評論中,作者并沒有贊同研究者的結論,而是指出了以下三點:
第一,在這項研究中,飽和脂肪和單不飽和脂肪的主要來源是動物食品(肉和奶制品)。這些食品也是鋅、鐵、維生素K、維生素B12等微量成分的良好來源。而在脂肪攝入量低(從而碳水化合物攝入量高)的人群中,這些營養成分的攝入可能是不足的。所以,“脂肪降低死亡率”這個調查結果,還有一種可能的解釋就是“富含脂肪的這些食物解決了人群某些微量營養成分的缺乏”。
第二,在這兩篇論文中,一篇的結論是“碳水化合物攝入量高增加了死亡率”,另一篇的結論是“蔬菜、水果、豆類攝入量高降低了死亡率”。但是,蔬菜、水果和豆類,都富含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說,不同種類的碳水化合物對于健康的影響需要分開討論,比如細糧和粗糧。
第三,混雜因素會影響到結果,尤其是人們的健康意識。比如在歐美發達地區,人們有更好的健康意識,比如遵守醫囑、合理的睡眠、控制飲酒、食用“推薦的食物”等健康的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
不過這項研究涉及到5個州18個國家,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這也就意味著人種、氣候、環境、醫療條件、社會文化習慣等等對健康可能有影響的因素,幾乎不可能被排除。樣本來源越復雜,數據分析時需要排除的混雜因素就越多,結果的可靠性就越差。
其次,飲食不是單一變量,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三者構成“宏量營養”。這一種攝入得多,那么另外兩種就必然攝入得少。比如這項研究的數據中,攝入碳水化合物最高的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是77%。這就意味著蛋白質和脂肪加起來的供能比才23%,不可能滿足人體的基本需求。而脂肪和蛋白質所附帶的那些微量營養成分,自然也就會不足。也就是說,這個組的人群不僅僅能是“碳水化合物多”,可能同時也是“蛋白質不足”“脂肪不足”“某些微量元素不足”。
中科啟帆醫學編譯是醫學領域高端科研服務平臺,專注于,SCI論文翻譯,SCI論文潤色,SCI論文投稿評估,科研服務,生物醫學領域研究,科研課題設計,開課報告等服務,協助廣大醫務工作者順利完成基礎醫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