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研動態
下一次病毒傳播,在氣候變化之中悄然醞釀
一項模型研究首次預測了氣候變暖如何增加了物種之間病毒的交換。
根據4月28日發表在《自然》的一項研究,在之后的50年里,氣候變化將可能會帶來超過15000起新的哺乳動物間病毒傳播事件[1]。作為首批對此進行預測的研究之一,本研究預測了氣候變暖將如何改變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如何增加能交換病原體的物種的相遇,并且量化了病毒將多少次在物種間傳播。
一項模型研究發現,未來蝙蝠或將大為促進病毒在物種間傳播。來源:Pratik Chorge/Hindustan Times via Getty
許多研究者認為,新冠疫情可能始于一種人畜共患的新型冠狀病毒從野生動物到人類的傳播。本研究作出預警:根據預測,病毒在不同物種間更頻繁的傳播,可能會引發更多的疫情,給人類和動物的健康帶來同等的嚴重威脅——就此,政府和衛生組織更應當投入對病原體的監管和改善衛生保健基礎設施。
倫敦大學學院的Kate Jones認為這項研究是“理解氣候和土地利用變化對下一次大流行病未來風險的關鍵第一步”。她的工作涉及建模研究生態系統與人類健康之間的關系。
這項研究預測,隨著氣溫上升,動物們將遷往更涼爽的地區,在它們相遇時,將會發生許多次新的病毒傳播。它還預測,這將會發生在高海拔地區物種豐富的生態系統中,特別是在非洲和亞洲及人口稠密地區,包括非洲薩赫勒地區、印度和印度尼西亞。本研究認為,假設在本世紀內全球變暖在前工業時代水平上升溫不超過2°C(如一些氣候研究所預測),至2070年,物種間首次接觸的發生次數會將翻倍,從而產生病毒傳播熱點。
“這項研究給我們帶來了更加無可爭議的證據,說明未來的數十年可能不僅會更熱,而且會更多病。”本文共同作者之一、喬治城大學的生態學家Gregory Albery說。
建模難題
為了進行這一預測,Albery及其同事開發并測試了模型,并且以五年為時間間隔進行了模擬。他們結合了病毒傳播模型和物種分布模型,聚焦于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哺乳動物,在不同的氣候變化場景下進行了預測。
研究團隊建立了物種分布模型,來預測當全球變暖時哺乳動物可能會遷向何處以尋找更適宜的棲息地。病毒傳播模型則首次通過考慮物種在棲息地變化時可能在哪里相遇,以及它們在進化上的關系親疏(病毒更可能在近緣種間傳播),預測了病毒在不同物種之間傳播的概率。
西班牙阿爾卡拉大學的全球變化生態學家Ignacio Morales-Castilla認為這一模型看起來“技術上無可挑剔”。盡管他指出,包括本項研究在內的預測研究有時需納入一些非現實的假設。但他補充說,這項研究的廣度和范圍,及其識別世界潛在高風險地區的能力“非常杰出”。
研究者們必須做出的一個假設是,隨著氣候變化,物種將會擴散多遠多廣。但是諸如哺乳動物們是否能適應當地環境和其如何跨越不同環境間的地理屏障等因素很難預測。
本研究發現,一類可傳播病毒而又無需考慮這些因素的哺乳動物是蝙蝠。蝙蝠被認為與新冠病毒的起源有關,它們也是著名的病毒庫,它們還占了哺乳動物物種的20%。研究團隊說,蝙蝠在轉移棲息地時不太存在擴散障礙,部分原因是它們會飛。
傳給人類?
盡管Jones贊賞這項研究,她也指出,在探討這一發現與人類健康的關系時應當慎重。“預測病毒從哺乳動物傳到人類的風險時不確定性更大,因為這些傳播發生在一個復雜的生態和人類社會經濟環境中。”她說。
她補充道,許多因素可能會降低人類健康面對的風險,比如在衛生保健方面投資的增加,或者某個病毒可能出于某些原因并不會感染人類。
但是研究者們也強調不能再浪費時間了。地球已經比前工業時代時升高了超過1°C,并且這已經帶來了物種遷移和疾病傳播。“哪怕是在最好的氣候變化場景下,這也正在發生并且無可避免。”Albery表示。
Albery和他的合作者、同在喬治城大學的全球變化生物學家Colin Carlson表示,盡管疾病傳播的一些增長無可避免,這也不是不作為的理由。研究者們呼吁政府和國際社會增加對野生動物和人畜共患病的監測和監管,特別是對東南亞等未來的熱點區域。他們表示,增加衛生基礎設施也很必要。
隨著人們開始應對和適應全球變暖,大部分努力集中于諸如叫停砍伐森林或加固海堤等工作。但是Carlson說,對疫情的預備和對疾病的監測同樣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策略。